袁紹简介
袁紹是汝南县汝阳县人。他的高祖父安是汉代的司徒。袁安之后有四代人,排名第三。因此,他也被称为“四世三公”,门生老官遍天下。袁紹相貌英俊威严,而且能降低自己的身份礼贤下士,所以很多学者都依附于他。十几岁的时候,曹操曾与袁紹关系不逆,成为袁紹身边的马仔,说他是士人领袖并不过分。由于这个背景和出身,袁紹的事业非常顺利,他比曹操要顺利得多。为了遏制外戚大将何进的权力,汉灵皇帝组织了以简硕为首的西苑八校,袁紹也是“西园八校尉”其中一个,排名操。我们所熟知的曹操,在这个时候也是为了袁紹马先是,袁大哥说怎么办,我就怎么办。汉灵皇帝去世后,何太后的哥哥何进和袁紹计划杀死太监,但何太后不同意。何进没有办法,所以他想征召西梁董卓来北京,并想强迫太后同意他的计划。然而,宫廷里有很多耳目一新,何进做事也不小心。太监们听说他们立即去了何进那里道歉。何进有点心软。这时,袁紹劝何进说:“不如趁此机会除掉这些宦官,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!”劝了很多次,何进毕竟没有听袁紹的建议。
袁紹谋士
八大謀士:田豐、沮授、許攸、逢紀、郭圖、審配、荀谌、辛毗。
田丰“刚而犯上”,死于袁紹之手。191年,袁紹智去冀州,听闻田丰威名,却不受韩馥重用,于是备足重礼,亲自招揽,任为别驾,极为重用。在北方公孙瓒和张燕联合与袁紹大战数次,袁紹都未占到便宜,这是田丰献计袁紹采用,方才消灭公孙瓒,平定河北,虎据四州。但是官渡之战时,田丰建议袁紹“举军而袭其后”,但袁紹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,田丰大骂袁紹,袁紹怀恨疏离了他。后来官渡之战时,因田丰和沮授主张打持久战,结果袁紹不听,田丰力劝,内嫉外宽的袁紹当场就收监了田丰,官渡战败后,袁紹因逢纪的谗言而杀了田丰。
沮授“忠而不降”,死于曹操之手。田丰和沮授是前期闻名三國的谋士,也是三國迷们,死粉热爱的谋士,他们许多政见相同、许多建议没有被袁紹采纳、命运结局也都十分让人痛惜。比如沮授劝袁紹:颜良性急不可单独任用,袁紹不听,颜良兵败,白马被迫;迎天子,迁都邺城,以令诸侯,袁紹不听,结果曹操后来入住洛阳,开创建安时代,他又后悔;袁紹分兵三子,各据一州,沮授劝谏,袁紹不听,后来他死后,三个儿子窝里斗;官渡之战,沮授分析利弊,主张开展持久战,袁紹不听,曹操以少胜多,官渡之战成为 。
荀谌为袁紹幕僚,在计谋冀州时,曾代表袁紹出使韩馥,能演善变的他,以三尺不烂之舌辩服了韩馥,让以“让贤”的美名迷惑怯弱的韩馥,是冀州最终落入袁紹之手。同事他与田丰和许攸同为官渡之战的三位谋主。
許攸也很有本事,就是情商低了一些,因持功驕傲而死。官渡之戰時,許攸爲謀主,因爲其家人在邺城犯錯,留守邺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,許攸知道後怒奔曹操。結果曹操當然歡迎至極了,許攸獻計火燒烏巢直接導致曹操打贏官渡之戰。但是因爲許攸自恃功高,不分場合屢次輕慢曹操,被曹操收監殺死。
逢纪虽然多谋,但确实一个无端小人。袁紹是很重视他的,例如逢纪也是献计夺取冀州的主要成员之一;还有就是官渡之战,袁紹逢纪统 事,可见袁紹是很信任他的。但是逢纪也是个因私费公的小人,例如袁紹死后,篡改了遗命,立袁尚而轻袁谭,最终死于袁谭之手;还有一件小人行径就是,他为了私利进谗言,害死了田丰。
郭图之流不但为主谋功,也为己谋利。韩馥是个没出息的家伙,可以说郭图劝他把冀州让给袁紹,是因为袁紹要比他有出息。但是当臣子的不帮主上解决困难,反而帮着敌人说话,这就有点“买主求荣,还是为主好”的味道了。到了袁紹手下,沮授直言劝谏,他就接机进谗言,与淳于琼分去沮授的权力;袁紹死后,他选择长子袁谭,屡献计谋,所以郭图的功力更倾向于政治斗争。
审配“正直不阿,素有铭节”这些都是假的。官渡之战,审配统军事留守邺城,许攸家人犯罪,他丝毫不考虑人情关系、不考虑大战在即,许攸在前线,不可扰乱心神,该治罪就治罪,该抓就抓,管都不管里许攸是谁,最后逼的许攸转投曹操,暴露了军情。就因为他在袁紹眼里的“正直、刚烈”表象,逢纪都不敢跟他硬来,两人暗地结为同盟,私下篡改袁紹的遗命,促使了袁家兄弟相争。
袁紹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,威名赫赫,辛毗就投靠了袁紹。袁紹死后,辛毗支持袁紹的长子袁谭。建安八年,袁谭被袁尚打败,困守平原,走投无路之际,袁谭派辛毗为使者,向世仇曹操请降,后来袁谭反叛曹操被杀死,但辛毗继续为曹家售命,辅佐武帝和文帝。
袁紹的儿子
十四回,曹操东征劉備,袁紹谋士田丰劝袁紹袭许昌(此实为天赐良机)。
袁紹曰:"吾生五子,惟最幼者极快吾意,今患疥疮.命已垂绝,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?"
此处显示,袁紹有五个儿子。
而第三十一回卻交待:"紹所生三子:長子袁譚,字顯思,出守青州;次子袁熙,字顯奕,出守幽州;三子袁尚,字顯甫,是紹後妻劉氏所生,生得形貌偉俊,紹甚愛之,因此留在身邊."
前面說五個兒子,後面又說三個兒子,豈非矛盾?
难道说中途夭折了两个儿子吗?似乎有些可能!就其最小儿子来说就好像是婴儿,而那时的婴儿夭折的可能性最大!,对此有证据.田丰在听到袁紹的回答后就说过:"遭此难遇之时,乃以婴儿之病,失此机会!大事去矣,可痛惜哉!"
但袁紹自己又说过:"惟最幼者极快吾意!"假设袁紹最小儿子的是婴儿,他如何最让袁紹喜欢啊?如此说来,应该又不是婴儿.
對此,有證據!清朝評論家毛宗崗在批<三國演义>见此段落明确评说:"袁尚乃 十四回所说幼子."接着他又评曰:'方知前日因幼子患病而不肯发兵,正是此人!"
退一万步说,就算袁紹生有五子,但中途夭折了两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