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末元初有名的棉紡織家、技術改革家,又叫黃婆、黃母水瓶座,出生在松江烏泥泾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彙的華泾鎮,勤勞肯幹、無私分享的傑出代表,深厚後世的愛戴。她只要一有時間就鑽研她喜歡的紡織,且不安于現狀,不斷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創新,爲世人創造了無數先進的工具與織法。她簡直就是紡織界的美人一朵花。
黃道婆的故事
黃道婆,十二三岁就被售给人家当童养媳。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,还要遭受公婆、丈夫的非人虐待。有一次,黃道婆被公婆、丈夫一顿毒打后,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,也不准睡觉。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,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。半夜,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,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。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,即现在的海南崖县。
岛上的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的不幸遭遇,接受了她,让她有了安身之所,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,传授她纺织技术。
黃道婆聪明勤奋,虚心学习纺织技术,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,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,在当地大受欢迎,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30年。但黃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。
元朝元贞年间,约1295年,她从崖州返回故乡,回到了乌泥泾。黃道婆重返故乡时,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,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。她回来后,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,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,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。
黃道婆纪念馆
说到这里,一定要讲讲我们上海的一位 先人——黃道婆。元代至元年间,来自华亭乌泥泾(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区域)的黃道婆在海南地区学得纺织技术归来,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艺,从轧花、弹花、纺纱到织布,一一加以改进,并依托当时上海地区繁盛的棉花种植业,进而带动棉纺织业空前繁荣。
黃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
元朝元贞年间(1295年至1297年),年老的黃道婆遇到了海船,于是从崖州回到乌泥泾。回到家乡之后,黃道婆看到了家乡的棉纺织技术非常落后,于是便根据当地的棉纺织生产需要,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,并将其传授给了当地人,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踊跃影响。
正是因为如此,所以黃道婆去世之后,当地人都非常难过,并为她建立了祭祀,有识之士还为她树碑立传,尊奉她为“织女星”“先棉神”。
黃道婆读后感
讓普通老百姓也能穿得起棉衣,真正實現了“衣被天下”的夢想,當時有詩人稱贊她的功績:
崖州布被五色缫,組霧紃雲粲花草,
片帆鯨海得風口,千軸烏徑奪天造。
她的功績也被當地人們傳頌,有一首歌謠也是這樣傳頌的:
“黃婆婆,黃婆婆,教我紗,教我布,兩只筒子兩匹布。